云南教师资格证logo
距离教师资格证面试还有0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时间:2023-04-24      编辑整理:云南教师资格证网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第1题 单项选择题 (每题3分,共10题,共30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幼儿园教师通过记录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的表现来分析其心理特点,这种研究方法是()。

  A 、 观察法 B 、 谈话法C 、 测验法D 、 实验法

  2、下列几种意外事故,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 )。

  A 、 有小飞虫进入幼儿眼里,翻开眼皮后用海绵签轻轻擦去

  B 、 幼儿跌倒后轻微的擦伤,对伤口清洗去污,涂上消毒药品

  C 、 幼儿鼻内进了小珠子,豆粒等圆滑异物,用镊子去取

  D 、 幼儿被蜜蜂轻度蜇伤后,在伤口涂淡碱水或肥皂水等弱碱性液体

  3、为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育,教师要求幼儿有正确的站姿和坐姿,这是因为幼儿 ( )。

  A 、 骨骼弹性大,可塑性强,易变形

  B 、 骨骼弹性大,可塑性小,易变形

  C 、 骨骼弹性小,可塑性小,易变形

  D 、 骨骼弹性小,可塑性强,易变形

  4、小军打针对自己说:“我不怕,我不哭,我是男子汉。”这表现出他初步具备( )。

  A 、 情绪理解能力B 、 情感表达能力C 、 情绪识别能力

  D 、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5、《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定》1-3岁儿童每年健康检查的次数是( )。A 、 1次

  B 、 2次

  C 、 3次D 、 4次

  6、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点不包括( )。A 、 言语发展迟缓

  B 、 对人缺乏兴趣

  C 、 胆小怕生

  D 、 重复性的刻板行为

  7、十个月大的贝贝看见妈妈把玩具塞进了盒子,他会打开盒子把玩具找出来。这说明贝贝的认知具备了()。

  A 、 守恒性B 、 间接性C 、 可逆性

  D 、 客体永久性

  8、婴儿说:“妈妈抱” “要牛奶” “外面玩”等句式,一般被称为( ) 。

  A 、 单词句B 、 双词句C 、 简单句D 、 复合句

  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应当以( )。A 、 幼儿评价为主

  B 、 家长评价为主

  C 、 教师自评为主

  D 、 专家评价为主

  10、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是( )。

  A 、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B 、 建构主义心理学C 、 人本主义心理学D 、 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2题 简答题 (每题15分,共2题,共30分) 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11、根据右图写一下幼儿记忆的发展规律。

  12、教师“以幼儿为本“的内涵。

  第3题 论述题 (每题20分,共1题,共20分) 针对相关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

  13、有人将《幼儿园教师指导纲要(试行)》中五个领域的教育内容理解为分科上五门课,这     种观点错在哪里?

  第4题 材料分析题 (每题20分,共2题,共40分)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4、材料:

  小班角色游戏时,李老师发现豆豆经常会倒提起布娃娃,边打边说:“你不乖,我打你,你再哭,我还打!”

  分析豆豆出现这种行为的可能原因。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做?

  15、材料:

  小明四岁多了,妈妈发现他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说他哪里做的不够好,他就会 说:“昨天张老师还表扬我了呢!”“说我爱帮助人”“我昨天值日还得了小红花”“我画画也画的     特别好”“我是我们班最棒的”等等。

  问题:

  请根据小明的表现,分析其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5题 活动设计题 (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6、设计一个中班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感知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故选A项。

  B项,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     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C项,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D项,实验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     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答案:C

  解析:鼻腔异物:不可用镊子去夹异物,特别是圆形的异物,否则可能使异物深陷,落入气管,异常危险。可让幼儿按住无异物的鼻孔,用力擤鼻,使异物排出,也可用棉花或纸捻刺激幼儿的鼻黏膜,使其打喷嚏,将异物排出。如上述方法无效,应送往医院处理。故C错误。

  答案:A

  解析:儿童骨骼中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所以骨骼柔软、弹性大、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易变形,可塑性强,故选A。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能力。D项,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个体运用—定的策略管理和

  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幼儿情绪调控可以通过外在力量进行,也可以自我调控;可以调控别人,也可以调控自 己。题干中,小军“我不怕,我不哭,我是男子汉!"是运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自我调节不愉快的刺激,属于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D项符合题意。

  A项,情绪的理解能力是指即认识到别人的情绪体验跟自己不同,如晓晓在两岁时,看     到邻居小弟弟在哭,她就把自己的玩具熊拿去安抚他。

  B项,情绪的表达能力是指情绪表达能力包括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音调来传递非言语     情感的能力。

  C项,情绪识别能力是指个体觉察自身、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包含正确觉察、评估、     表达情绪等方面。

  答案:B

  解析:1~3岁儿童每年健康检查2次,每次间隔6个月;3岁以上儿童每年健康检查1次。

  答案:C

  解析: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典型的自闭症的主要表现有:(1)语言交往方面的障碍;

  (2)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3)行为兴趣和活动方面的狭窄、刻板和重复性质;

  (4)还可能伴有感知障碍、癫痫发作等现象。要为儿童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最好让患儿上普通幼儿园,有利于孩子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 共同制订康复计划,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对于自闭症幼儿常用的治疗方法还有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等,应视患儿具体情况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采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的思维特点一客体永久性。D 项客体永久性它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题干中被塞进盒子里的玩具消失在幼儿眼前,幼儿仍然能找出来是客体永久性的表现,因此D项符合题意。

  A项,守恒概念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     变,不符合题意。

  B项,间接性是指人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     其关系的进程,不符合题意。

  C项,儿童思维的可逆性出现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思考    问题的方向不是单一的,可以向相反方向思考,或者是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符合题 意。

  答案:B

  解析:B项,双词句又称电报句,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     般出现在1岁半至2岁半左右。题干中婴儿的语言均是以两个词的形式出现,如“妈妈 抱”“要牛奶”“外面玩“属于典型的双词电报句,故选B。

  A项,单词句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一1岁半,如"妈妈","狗狗","拜   拜"。

  C项,简单句就是只含有一个主谓结构并且句子各成分都只由单词或短语构成的独立句     子或分句,在简单句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干,是句子的核心。

  D项,复合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组成的句子。题干中婴儿     说的话都是两个词组成的简单句,不符合题意。

  答案:C

  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

  答案:D

  解析:张雪门是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行为课程理论的代表人,早期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决定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后期的新行为主义还通过强调“操作"这一互动行为把人的心理与意识也纳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张雪门将这些观点运用到他的行为课程之中,提出活动是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的主要手段,幼稚园应创设积极的环境以引起儿童的主动活动。

  根据图片我们可以观察出: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记忆在不断发展,呈现如下规律性: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3)以机械记忆为主导,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5)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

  幼儿为本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做到的,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的圆心。

  幼儿为本核心内涵是指关注每一个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以幼儿为主体,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

  《指南》指出,教师要关心、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围绕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创设环境,对幼儿进行评价,结合幼儿的发展与家长开展家园共育。

  幼儿为本是师德的核心要求,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工作的归宿点。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必须坚持幼儿为本,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五大领域是五类活动的简单划分,但并非系统的学科教学,这是错误的观点。

  从定义与要求来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学科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是系统的知识性内容划分,更多用于小学、中学等学校,强调对于基础学科的认识,更加系统、抽象、具备严密逻辑。

  从教学实施来看: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是对幼儿活动类型的划分,但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活动领域交叉或综合,更注重幼儿活动的充分与体验,不强调学科泾渭分明,围绕主题开展,或围绕幼儿的兴趣进行探索,更加自由、灵活。

  从开展的起点和终点看:在幼儿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五大领域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更强调活动性、启蒙星、游戏性,围绕《指南》进行科学的观察与引导;以幼儿为中心;而学科则更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围绕知识进行系统教学,更加侧重学科本身而非儿童。

  (1)①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的影响——父母的惩罚。

  ②成人用使用这样的话语和幼儿说话,使他模仿这种从容的语调。

  ③传媒和网络视频等社会影响,使幼儿无意中模仿。

  ④幼儿偶然行为后,不正当的强化。

  (2)教师的做法:

  ① 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

  ② 善于发现本次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面对孩子类似的情况,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前提下,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方法。

  ③ 关注该幼儿的特殊需要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必要的情况下可采取家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养方式,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④ 关注该名幼儿在活动中的其他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帮助其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则材料体现了幼儿自我意识中自我评价方面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依从性评价为主。幼儿早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材料中小明不接受妈妈的批评,但他反驳的理由来自于教师对他的评价,体现了小明还处于依从性评价为主的阶段。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幼儿的自我评价基本上表现为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步深入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材料中, 小明在复述教师评价时,更倾向于复述具体的行为,如喜欢帮助小朋友,喜欢画画等, 体现了这一发展特点。

  (3)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幼儿初期的孩子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 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由于较好的评价会引起幼儿的愉悦的情绪,因此,在幼儿往往更能接受好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也往往过高。材料中小明更倾向于接受老师的表扬而拒绝妈妈的批评,体现这一特点。

  (4)幼儿的评价倾向于个别方面的评价。儿童进行自我评价时,主要是从单一角度或个别方面评价自己。材料中,小明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却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表现,体现了这一特点。

  总之,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相对较差。因此,成人要善于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一、活动名称:照顾我的小花园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参观幼儿园的种植园,了解一些简单植物的名称及特征,认知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等。

  技能目标:通过让幼儿浇水、施肥等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植物植物生长条件。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尝试自己参与种植,体验种植的乐趣,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幼儿园种植园的蔬菜:水萝卜,生菜,大葱油麦菜;还有幼儿园种植区的树:山楂树。

  物质准备:活动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泡发了一些植物,如红薯、土豆等,使他们生根;或准备了应季的种子,可以播种。

  经验准备:活动前准备观看种子发芽的录像。活动前请家长一同引导幼儿了解种植的方法。

  四、活动过程:

  导入:请幼儿观看种子发芽的录像,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小朋友种子是怎么长大的?你觉得神奇吗?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我们的种植园的植物,看看种子它们长大没有? (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地给予表扬) 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的种植园,并提问:前几天这里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感知体验:参观幼儿园的各类植物请幼儿观察,并了解其名称以及特征。A.你知道这些植物的名称吗?

  B.教师为幼儿介绍各类植物的名称以及特征。

  自由探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照顾植物的要求,探索植物生长的所需。

  分组讨论: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教师提问:种子放在什么地方最有助于它的成长?为什么?(明确:这些地方空气流通好,阳光充足,浇水方便)

  教师总结:种子生长的基本条件是阳光,水,土壤,空气。

  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幼儿一起讨论种植的方法。引导幼儿互相讨论,讲述种子的种植过程。

  教师提问:谁知道怎样把种子种到土壤里?种子种好以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教师鼓励幼儿对植物进行呵护,浇水、施肥、除草等,通过操作,激发幼儿进一步的理解。

  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经验,明确种植方法:

  种植过程: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种子不能放得太多),再用细土将种子完全覆盖,最后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水要将容器内的土壤全部润透)

  巩固与表达:幼儿分组到盥洗室或适宜的场所进行种植活动,照顾本班植物园,教师进行重点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种植,并引导在种植的过程当中思考:种子种在土壤的什么位置最合适?为什么?

  (种子不能太深,太深发不了芽;也不能太浅,太浅会旱死。)

  交流与结束:鼓励幼儿体验自己种植的快乐,教师组织幼儿分享参观和种植后的感受。

  总结:教师教育幼儿要爱护植物,知道植物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云南教师资格证推荐